小塔煮不停

2012-06-01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3─樂句

5/7 Mon. 樂句

現場有人聽得懂波蘭文嗎?經再三確認,現場並沒有人懂波蘭文,楊老師才放心的開始了今晚課程。一開始讓我們先來聽聽這首蕭邦作曲以波蘭文演唱的「春天」,老師說。為什麼要擔心有沒有人聽懂波蘭文呢?原來,這課程是經心設計的,老師要透過歌曲的方式讓我們嘗試著聽出「樂句」,如果用大家熟悉的語言,因為歌詞的帶領,大家就無法學習自主的聽出樂句。

了解原委後,讓我們嘗試著在聆聽的過程中練習聽出「樂句」?並思考自己又是依憑著什麼線索聽出來的呢?

Chopin: Songs (Piesni), Spring (Wiosna) [Op. 74 No 2]


一般我們可透過3原則聽出樂句:

1. 歌手換氣時
2. 句尾較長的聲音(讓演唱者可以換氣)
3. 漸弱慢慢消失的聲音,找出句尾就相對可找出句頭,也就是從小聲開始在中間變大聲

若剛剛你沒聽出樂句,現在可以回頭用上面提到的3原則再聽一遍。當我們學會聽出樂句時,就可聽出句子與句子間的關係,而不再只是聽到個別音符與音符間的關係了。


學會了以演唱形式的曲目來辨別樂句,接下來讓我們把難度略略提升一些,以這首鋼琴獨奏曲再來練習辨別樂句。

'Wiosna' - Spring (aus op. 74 No 2) - Chopin


現在樂句應該難不倒你了吧,那麼就讓我們來驗收一下成果囉,讓我們來試試這曲「少女的願望」由李斯特改編自蕭邦並由 Marta Eggerth 演唱。 (Marta Eggerth sings "The Maiden's Wish" by Chopin in Concert at Age 80 )

同樣的我們也找到鋼琴獨奏版給想要嘗試更高挑戰的你。別忘了運用剛剛學到的辨別樂句3原則喲。

Sergei Rachmaninoff plays Chopin-Liszt, "The Maiden's Wish"


樂句可以簡單可以複雜,其邏輯源自音樂五元素中的方向感,沒有方向感我們就聽不出樂句,而辨別演奏者好壞的差別就在其能否彈奏出方向感。方向感???對小塔而言還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不過,別擔心,練習久了有一天腦袋就會突然開竅了。


韋瓦第的四季,相信大家過去可能都有聽過,我們來聽聽「春」 第一樂章。也別忘了練習聽出樂句喔。
Vivaldi's Four Seasons - Spring (Part 1)

這曲目以小提琴為主奏,相同句子重複三次,大略可拆解如下:

第1-1句(大聲)、第1-2句(略小聲)、第1-3句在後段有了變化。
第2-1句、第2-2句、第2-3句。


你應該可以很容易的聽出約略如上述的樂句拆解,而韋瓦第音樂好聽的原因,大家應該也不會反對,實在是因為它「極度簡單」。

學習聽出樂句為什麼如此重要?
當能聽到樂句並分辨出樂句間的關係,我們才能有機會聆聽到作曲家的心靈,楊老師再次的提醒。


巴哈作品中也有相對簡單樂句的作品,但他簡單的方式卻又與韋瓦第的方式不同。讓我們接著來聽聽 Glen Gould 彈奏的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同時也讓我們來比較比較巴哈與韋瓦第間的差別。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Glenn Gould)

透過樂譜,可以輔助我們拆解樂句。簡單說明如下:

第一段:
以4個小節為一句(2小節+2小節) 的形式,形成二句
再以8小節為一句( 2+6 or 可拆解為 2+2+4)

第二段:
以2個8小節大句子組成

讓我們再試著搭配樂譜來練習聽出樂句。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Aria" (Gould)

同一首曲子樂句拆解並沒有一定的方式,就好比若有一段10個字歌詞,有些人唱法的組合就會有所不同,例如:334 or 2422 ...等。

今天這堂課讓我想起有一年在公司辦一系列的演講,我擔任主持人的糗事,那系列演講名稱落落長有十來個字吧,為了一氣呵成我感覺講完那句話後我都快斷氣了,如果早點上這課,我就知道可以適當拆解成小單元也不會一開場就上氣不接下氣了。

每位演奏家對於樂句的拆解都有個自獨到的見解,大家可以試著找些相同曲目但不同演奏者的版本來聽聽,找出與自己心靈最契合的版本。
最後為大家找來schiff 的版本,讓大家比較比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第一次聽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就是 Glenn Gould 版本,我怎麼聽都比較喜歡Glenn Could 版本,但其它曲目我就不一定喜歡他的版本了。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Var. 1,2,&3 Schiff



註:google 找到這篇─ 問 Wiwi:怎樣叫一個「樂句」?(以及如何分析曲子的「樂句」?)

有興趣的人可參考參考。

2012-04-03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聲音的色彩變化

3/5 Mon.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聲音的色彩變化

楊老師小時候上音樂課時,像固定儀式一般,每次上課前總會被老師問起:聲音的五元素是什麼?答案是:音高、音量、速度、音色及方向。

Mozart K545
事實上從樂譜中(如上圖),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音高(每個音符在五線譜上的位置)、音量(P 弱 or f強音記號) 、速度(ex. Allegro)及方向(ex.Crescendo 漸強記號,除了音量還標記出方向),唯獨音色是較難以理解的,原因是「音」是聽覺概念而「色」是視覺概念。

聽過聯覺者這個名稱嗎?這類人通常不同感官會交雜在一起。若是視覺+聽覺的聯覺者通常在聽到音樂時通常在大腦中會同時看到色彩。如果你有興趣多了解何謂聯覺可參考這篇文章

Olivier Messiaen(梅湘:1908-1992)是法國作曲家、風琴手與鳥類學者,他說:當我聽見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特別是透過我的音樂調式所發出的和聲,我將這些色彩加入作品中。

我們來聽聽梅湘的作品,聆聽的過程中,也留意一下自己是否能聽出什麼色彩?

曲目一:Olivier Messiaen -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 violin & piano

Olivier Messiaen -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 violin & piano

有聽出什麼色彩嗎?聽不出來也沒關係啦,有聯覺的特異功能也不是人人有的。

前面的介紹中也有提到梅湘是位鳥類學者,接著我們來聽聽他透過18把弦樂器模仿出鳥鳴聲的這曲。

曲目二:MESSIAEN Chronochromie (時間色彩第六樂章)

MESSIAEN Chronochromie.wmv

I Introduction (0:00)
II Strophe I (5:05)
III Antistrophe I (7:44)
IV Strophe II (12:41)
V Antistrophe II (15:18)
VI Epode (24:00)
VII Coda (30:11)

可能小塔還太初級班了,實在不懂得欣賞梅湘的作品。

曲目三: Oboe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 No. 6
Tomaso Albinoni (1671 - 1751) - Oboe Concerto in D Major: Op. 7, No. 6 (Anthony Robson - Oboe)

透過此曲目讓我們來聽聽雙簧管的音色,是不是感覺聲音聽起來扁扁的呢?

曲目四:Martin Fröst,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part 1

Martin Fröst, 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part 1

那麼曲目四的單簧管音色聽來又如何呢?是不是感覺較為圓潤呢?

當我們嘗試著使用軟硬圓扁等形容詞來描述時,你大概就可以理解何謂音色了。 

曲目五:Mozart Horn Concerto No 3, 2nd mvnt. Steve Park-Horn

Mozart Horn Concerto No 3, 2nd mvnt. Steve Park-Horn

此曲目則讓我們了解在相同旋律下不同樂器有不同音高,也展現不同的音色。

曲目六:李香蘭 小時候

李香蘭 小時候

大家仔細聆聽這二段:

提起小時候  啊...樣樣到心尖  啊...就在這桃花樹下  就在這小河邊 ~ ~
自從沒見面  啊...一別到今天  啊...又到這桃花樹下  又到這小河邊 ~ ~
這二段分別描述小時候及長大後的心境,從演唱中我們應該不難聽出一樣的音樂(音高/旋律),老師有特別說明演唱者在這二段中的音色是略為不同以反應出小時候vs. 長大後的心情及情緒,不知你是否有聽出不同音色呢?

曲目七:The Bruch violin concerto (II. Adagio)
Joshua Bell plays the Bruch violin concerto (II. Adagio)

Bruch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 II. Adagio (Zukerman / Mehta)

Max Bruch -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6 - Adagio

曲目七透別找了不同版本讓大家聆聽,也希望讓大家能從單純器樂曲中去聽出音色的變化。

今晚課程老師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理解音色,也讓我們理解不同樂器有不同音色,即使相同樂器但不同把樂器也會有不同音色,甚至不同樂器組合也會組合出不同音色。若聽不到音色,那麼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就會少了一塊。因為音色是聲音五元素之一。

2012-03-29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快慢組合

3/26 Mon.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快慢組合



音樂源自聲音的自然規律,經過摸索產出人為規律/規範,發展出二條不同路線,一為如何遵循規範,另一為如何破壞規範,進而創造出好聽的音樂。而莫扎特正是「遵循規範」派的工匠式創作代表,而貝多芬則是「破壞規範」派的藝術家式創作者。所謂工匠式創作係指:做的與師傅一樣好,而藝術家式創作則指:師傅做過的徒弟就不能再做同樣的。而貝多芬的天份即在「破壞規則」。

開場才結束,楊老師隨即丟出:音樂的五元素,是什麼?音高、音量、音色、方向、速度。很爭氣的,被老師這二三次的隨機抽考下,當然是考不倒我們。

為什麼又提到音樂的五元素呢?是的,因為今晚我們的主題是音樂的快慢組合,也就是速度與音樂之間的關係。既然剛剛我們提到貝多芬的天份即在「破壞規則」,今晚就讓我們透過貝多芬 No.17 D Minor 暴風雨奏鳴曲來感受速度的變化。為什麼這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暴風雨呢?相傳是因為有人問貝多芬該如何彈奏此曲,而貝多芬的回覆則是請先去看沙士比亞的暴風雨,因而得名。

曲目一: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ovement 1

聆聽時請特別留意速度的變化。

DANIEL BARENBOIM-SONATA TEMPEST- BEETHOVEN- 1ST mvt 


上一堂課我們介紹過音樂的結構,也學到了第一樂章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下面這個影片幫助我們聽出這樂章的三個部份。(ps. 前8分鐘是第一樂章)




接下來我們來看著樂譜再聽一遍。

L.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7 Op. 31 No 2 in D minor "The Tempest" 1st Mov.

一開始由仿吉他撥弦聲帶出樂曲,接著,有注意到嗎?光是在呈示部第一主題,前6小節就出現了3個速度標記:Largo緩板→Allegro快板→Adagio柔板。當進入主題二,音高逐漸下降,感覺速度也跟著慢下來,而在70小節的地方出現了最高音距音,接著低音共振,感覺速度似乎又加快了。


來到了發展部:又出現了熟悉的仿吉他撥弦聲,你以為會出現主題一的弦律,但同樣的結構重複了3次,真是吊足了聽眾味口。發展部基本上是由主題一後半部加上主題二後半部組合而成,然後在140小節出現新元素,帶出再現部。

老師特別選了這個曲目,一方面讓我們複習音樂的結構,也讓我們認識速度對快、慢的意識在貝多芬後有了很大的不同。


曲目二:Beethoven - Moonlight (FULL) - Piano Sonata No. 14

接下來月光奏鳴曲,雖然分成三個樂章,但我們要一口氣把它聽完,因為這才是貝多芬要我們聽到此曲目的方式。

Beethoven - Moonlight (FULL) - Piano Sonata No. 14

此曲目第一樂章慢板、第二樂章稍快板、第三樂章非常快非常不安的極板,相信你也同意最精彩的地方就出現在第三樂章。而此曲目最悲慘的則是被命名為「月光」,相信這絕對不會是貝多芬所期待的,楊老師解說著,但也難怪會被以月光命名,若你只聽過了第一樂章,相信你也會同意,因為聆聽到這音樂的感受就好像看到月光投射到湖面一般。

當我們聆聽著這曲目時,讓我們想像一下貝多芬那個時代,這些聆聽音樂的人,熟悉了奏鳴曲式快、慢、快的節奏,而貝多芬卻以慢板做為第一樂章,從頭到尾以同一的速度演奏。以速度而言這是一個沒有速度變化的一個樂章。這也驗證了老師一開頭說的貝多芬是個「破壞規範」派的藝術家式創作者。

再提醒大家,當我們不能認知快慢,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聽什麼,也不會知道作曲家及演奏者究竟要傳達什麼給我們。

最後,老師請大家去找貝多芬七號交響曲,聆聽全曲四個樂章,若沒有時間則至少聽聽第四樂章去感受速度的變化。當然貼心的小塔也幫大家找來了這個曲目:貝多芬七號交響曲

2012-03-26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音樂的結構




3/19  Mon.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音樂的結構

音樂是時間的流淌,若聆聽者無法理解音樂的段落便會與演奏者或作曲家產生距離感。透過今晚的課程學習認識音樂的結構,我們將有機會更接近音樂進而擁抱這些美妙的音符。

Mozart 鋼琴奏鳴曲被認為最容易學習,從音樂結構上的確也是較容易的,因此今晚楊老師要透過解析 Mozart Piano Sonata in C, K. 545 讓我們認識音樂的結構。

此曲目遵循「快、慢、快」三個樂章的基本編排傳統,這樣的基本節奏結構源自人們對音樂的自然感受。第一樂章快節奏易操控聆聽者的情緒,來到第二樂章慢節奏則可帶出深沈、寧靜的感受,但也不宜太過冗長。為免較慢的節奏容易讓人昏昏欲睡,因此第三樂章再回到相對快的節奏。

首先,讓我們先完整的來聆聽一遍這曲 Mozart Piano Sonata C Major, K. 545 。小塔在Youtube 上選了二個完整演奏版本,你可以選擇
1. 看演奏家靈巧的手指彈奏版
或是選擇
2. 樂譜版邊看樂譜邊享受聆聽音樂。

Mozart Sonata in C KV 545 - (complete) Paul Barton, piano


Mozart KV 545,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Sheet Music Score


完整聆聽完此曲後,接下來讓我們一個樂章一個樂章來學習音樂的結構。

第一樂章: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

呈示部(Exposition):是表達呈現音樂的主要想法,通常有第一主題與對比性的第二主題結合而成。
發展部(Development):是將此音樂想法,進一步發展,豐富音樂的內容。
再現部(Recapitulation):由於「發展部」的音樂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於是需要能再次表現「呈示部」的音樂主題,提醒原先主題的模樣,再結束音樂。

此曲目之「呈示部」是由二個主題所組成(主題 I(C大調)- 主題 II(G大調) - 主題 I - 主題 II) ,主題I屬陽性,音樂性上較為陽剛/光亮,而主題II屬陰性,在音樂性上較不安或輕柔。而此曲的主題II即先呈現不安再轉為輕柔。 
此曲目之發展部(Development)只發展主題 II (g小調 - G大調的關係調),在原主題素材上一方面讓你回憶及聯想出主題但又要與呈示部不一樣。

最後,在再現部(Recapitulation)為了避免聆聽者把主題忘了,因此在再現部再出現主題 I - 主題 II。

讓我們再來聽一遍第一樂章。

Sonate K. 545 de Mozart, iAnalyse


你有留意到「呈示部」與「再現部」間有什麼不同嗎?在此樂章中有二個不同之處:

1. 音高不同(調性上有了變化):主題I - 由C大調轉到F大調,而主題II - 則由G大調轉到C大調,但此C大調與主題I原本的C大調高了八度音。(*如果我有記錯請糾正喔,3Q ^^)
2. 多插入了一個句


接下來第二樂章是行板樂章,它的速度就好似悠閒走路的速度,它不像第一樂章那麼嚴格,而有較多的反覆。

Gulda Mozart Sonata Kv545 2nd mov (Singular Version)


而第三樂章輪旋曲則有跑圈圈的感覺,其結構為A-B-A-C-A-D-A-E-A-F-A-G,會一直重複的聽到A旋律。

Mozart piano sonata 15 K545 3rd mov

2012-03-20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不同器樂聲音

3/12 Mon.

搭著車前往93巷人文空間路上,想起上一堂課老師提到小時候上音樂課的情景,音樂老師像是儀式般總會在每堂課開始前問:聲音的五元素是什麼?

沒想到今晚課程一開始,楊老師也來了這麼個問題。聲音的五元素是什麼?當我還在腦袋裡拼拼湊湊著五元素時…音色、音量、音高、速度、方向,此起彼落地,還輪不到我開口貢獻,同學們就把五元素扎扎實實地一一唱出名來,真是令我佩服呀。

難不成這堂課老師也要不時來個隨堂小考嗎?壓力也太大了吧。哈  ~沒那麼嚴肅啦,只不過是因為今晚課程談的是「不同器樂聲音」,而五元素中,正有三元素與今晚課程有關,那就是…

音色─不同的樂器會有不同的音色
音高─每一種樂器會有一定的音高
音量─同樣的,音量也與樂器有關


樂器之王─鋼琴

那麼我們就從「樂器之王─鋼琴」介紹起吧。

鋼琴 - 義大利文 Pianoforte, " p "也是音量記號「弱」音,而" f " 則是音量記號「強」音,因此,直譯的話就叫「強弱音琴」。嗯~這樣直譯實在少了點「味道」,雖然鋼琴有個「鋼」字好像也硬了點,但可能是被它的音色制約了吧,總覺得「鋼琴」這樣的名稱就是比「強弱音琴」來得浪漫些。

鋼琴有黑白鍵共88個,每12鍵是一個八度音階,是涵蓋音高最廣的樂器,也是音量幅度最大的樂器。鋼琴的主要構造有那些,就請各位自己看看這篇文章介紹─钢琴的主要构造由哪些?,我就不再贅訴了。

趕快來聽聽好聽的音樂吧。

曲目一:HOROWITZ -WALDSTEIN sonata Beethoven op.53 (1)



鍵盤樂器家族 ─ Piano 、大鍵琴、管風琴

鍵盤樂器一個鍵管一個音,因此一個人一次可同時彈奏出十個音,應該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有十個十指頭吧。Piano 是以敲弦方式產出聲音,大鍵琴是以撥弦方式,而管風琴則是空氣進入管子所製造出來的聲音。這三種器樂雖同屬鍵盤樂器家族但發聲原理卻是各不相同。Goldberg Variation是巴哈為大鍵琴而寫的,音量會比古鋼琴還豐富。透過Goldberg Variations 我們來聽聽不同器樂會帶來什麼樣不同的感受。

曲目二: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Glenn Gould) - 現代鋼琴版

goldberg variations aria bach - 大鍵琴版

Goldberg Variation - 管風琴版


提琴家族 - 大、中、小提琴及低音提琴

18世紀末19世紀初,因鋼琴的出現,改變了其它樂器。來聽聽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4,藉由這首曲子,我們也來聽聽大提琴的音高及音色。


曲目三: 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4

Kempff & Fournier - Beethoven cello sonata no.4 (I) - Andante - Allegro vivace


大提琴是弦樂器屬提琴家族,其特色:1. 橢圓形音箱  2. 只有4條弦(弦少可包含的音高就少)  3. 指板長-可創造出相對比較多的音高。

前面我們介紹了樂器之王─鋼琴,接下來我們來認識樂器之后─小提琴。它是提琴家族中音高較高的。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這首曲子正巧能讓我們聽聽小提琴的相對低音。

曲目四: On Wings of Song, Mendelssohn

On Wings of Song, Mendelssohn - Maurice Sklar, Violin and Hugh Sung, Piano. Recorded at PianoDisc

曲目五:Liebesleid (Kreisler)
David Oistrakh - Liebesleid (Kreisler)

接下來聽一曲提琴家族與Piano四重奏,不記得老師是介紹那一曲目,就自己在Youtube 上找了這首,大家一 起聽聽。

曲目六:Mozart Piano Quartet in G minor K. 478 at Tel Aviv Museum, 1st mov.


Mozart Piano Quartet in G minor K. 478 at Tel Aviv Museum, 1st mov.


木管樂器
長笛、單簧管、雙簧管、低音管、法國號皆屬木管家族,不過法國號可屬木管或銅管。

曲目七:K. 452 Mozart Quintet for Piano and Winds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銅管樂器小號、法國號、伸縮號、低音號皆屬銅管家族,這些器樂的音高小號最高、其次法國號、伸縮號、最低的是低音號。同樣的我們也找來一首曲子來認識這些器樂的聲音。

曲目八:Victor Ewald - Brass Quintet No. 1 - Mvt. 1



最後,給大家來個小抽考,與器樂有關的三個聲音元素是什麼?

是的,由於不同器樂音高、音色與音量的不同,因此在管弦樂團表演中為了讓聽眾有最完美的聆聽體驗,管弦樂團的位置是有特別安別的。特別google了一下,找到了這張位置配置圖給大家參考。


管弦樂團位置配置圖
認識了不同器樂聲音也看過了位置圖,讓我們來線上體驗一場音樂會吧。這能透過視覺及聽覺讓你更認識不同器樂及其聲音。

曲目九:Viennese New Year's Concert 2012


了解樂器如何發聲會影響我們怎麼聽音樂,當我們能聽出不同器樂的聲音,我們也就越能了解作曲家在傳達什麼。

最後老師出了個小作業,請大家聽聽拉威爾波麗露,仔細聆聽,看看能聽出多少不同器樂聲音,同時體會一下不同樂器、不同音量能有多令人著迷。

曲目十:傑利畢達克-慕尼黑愛樂音樂會-波麗露

2012-03-02

Tigger Woman

這陣子有些同事也遊學去了,讓我想起那年我在費城的日子。

剛到費城時,認識了幾位來自台灣的朋友,假日大家會相約出遊。那天,我們來到了費城動物園。才進園不一會兒,就遇到了這二隻可愛的puppy,實在是太可愛了,於是我忍不住上前去與她們合照。

那年我很瘦,還不到40kg

拍完了照,我自己也很想變身一下,走著走著就看到了 face panting 的攤位,二話不說就坐了上去。


猜猜看我會變身成什麼可愛的動物?(ps. 當年還沒有數位相機,底片都很省著用,可惜照片拍得少。)

吼!猜中了嗎?

我變身成Tigger Woman 了
 有看到我背後那位座輪椅的阿伯嗎?他看到我這個Tigger Woman 笑得很開心,我記得好像他兒子有幫們合照,但我的相機裡沒有拍到,很可惜。


如果你被我的Tigger Woman 照型嚇到了,Sorry neh。Tigger Woman 其實也有很善良的一面。瞧瞧著廚師造型的Tigger Grandma,慈詳吧。

2012-03-01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音高與調性

2/20 Mon.


聽不懂古典音樂嗎?

人們通常並非聽不懂古典音樂而是沒聽見,訓練我們的耳朵,耐心、反覆的聆聽再加上學習「規則」就能幫助我們聽懂古典音樂。

音樂也有「規則」嗎?

是的,而且「規則」對聽音樂有影響。

那這些「規則」是打那兒來的呢?

是經時間累積而來的,源自十七、十八世紀那些聽音樂的人,經過不斷修改累積而來的。累積出我們現在聽到的這些美好的音樂。



首先,我們來聽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上一期在聲部的追蹤與辨識這堂課中我們也聽過這一曲目。

曲目一:the prelude from Bach´s Cello Suite No. 1


Yo-Yo Ma plays the prelude from Bach´s Cello Suite No. 1

我們再聽一次,但這次我們要換一位演奏家,大家試著記得璇律並且試試能否聽出超過一個聲部,以及聽聽不同版本是不是會為你帶來不同的感受。

Pablo Casals plays BACH - Suite no 1 for Cello - part 1

同一曲目,我們再來聽第三個版本。


Prelude - Bach's cello suites on viola - no. 1 in G major, 1st. mvt.

耳尖的朋友們也許很快就聽出不同感受。是的,前二個版本我們聽的都是大提琴,而第三個版本我們聽的是中提琴。大、中提琴音高的不同及大提琴低音共振相對較長,影響了我們對音樂的感受。


曲目二:Bach Cello Suite 3 Prelude

Bach Cello Suite 3 Praeludium by Yo yo Ma


Bach Cello Suite 3 Praeludium by Pablo Casals


Bach Suite no. 3 in C-major Prelude


以上曲目讓我們了解「音高」對於聆聽音樂是會產生不同感受。

接下來,回想一下,有沒有唱過KTV呀,在KTV裡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一遇到唱不上去或唱不下去的歌便拿著遙控器亂升亂降Key一通,搞得一首好好的歌曲都變了調。說真的,沒上今晚的課,小塔還真不知道為什麼? 筆記記不清還好有google, google 了一翻,找到了這篇文章"音階與調性",或許對大家有幫助。光看還不夠,小塔要自己把它排排看。


自己排出來的各調號音階表

從文章說明中,我們了解到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八個音,就稱為大調音階。而音與音之間的距離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的八個音,則稱為自然小調

巴哈是第一位用平均律寫出所有調號樂曲的作曲家,每一卷裏都分別以 12 個調號寫一首大調跟一首小調,每首裏都有前奏跟賦格,這些曲子發揮各調號的特性,曲式則多采多姿。
從Youtube 找了三首讓大家比較一下不同調性所帶來的不同感受。
Prelude and Fugue No. 1 in C major, BWV 846, from Bach's Well-tempered Clavier, Gulda pianist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No. 2 In C minor, BWV 847

Prelude and Fugue No. 3 in C sharp major, BWV 848, from Bach's Well-tempered Clavier, Gulda pianist  

2012-02-20

日行一善








早上下了公車,走沒幾步,發現前面幾步遠有個路人的鑰匙掉在馬路上,顯然他自己一點都沒發現。而在我的左前方有另一路人乙發現了,但他似乎猶豫著該如何是好。
鑰匙主人繼續往前走,我趕緊揀了鑰匙追上前去,拍了一下他並歸還鑰匙,他很驚訝地連聲道謝,我倒是有點害羞快步閃人。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我跟小塔二姐在日本自助旅行的一次經驗。我們在百貨公司裡,我看到一個男士的皮夾硬是從褲袋裡掉了出來,同樣地這位男士毫無所覺。我趕緊跑上前去揀起皮夾,並伸長手臂,因為語言不通,又怕他走遠了,我喊了一聲,這人正巧回頭,於是順利的把皮夾還給他。但是,不知是不是事發太突然了,他一臉疑惑接回了皮夾,但是好像沒跟我道謝,我倒是很擔心他以為我是扒手,因為我伸長手臂的動作以及與他的距離,實在很難不讓人誤會。^^

時間再往前推移到小塔小時候,有一次小塔跟著小塔二姐在等公路局車要去三峽外婆家,小塔眼睜睜看著一個婦人背著小孩擠上了車,但是一疊鈔票卻從口袋裡掉了出來,車門關上,只留下那疊鈔票靜靜地躺在馬路上。不知為何,小塔當時就是不敢上前去揀,而且在事發當時竟眼睜睜地看著那婦人被車載走。不一會兒,同樣在等車的人群中,突然有個外省老兵發現了那疊錢並上前揀走了,嘴裡似乎還洋洋得意地唸著。現在回想起這件事,還是很令小塔懊悔不已。

2012-02-14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變奏的原理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 - 2012 春季班

2/13 Mon.
小時候大家都上過音樂課,還記得學了什麼嗎?

這個問題雖然只是老師課程的破題,但卻像時光機一般把我帶回了二三十年前。

上音樂課前,小朋友們得輪流當值日生到音樂教室去扛回一架基本上已經被調皮學生玩得有點破爛的風琴,扛啊扛著一不小心滑了手,這風琴就硬生生的摔到地上,有時若輪值的正好是一群瘦小的小學生,這風琴還會硬生生的被拖行在走廊上數公尺。好不容易扛回了教室,調皮的學生們總要趁老師還沒進教室前,亂彈一番,待上課鐘響,老師進了教室,正式上課前總會皺個眉頭對著風琴自顧自的碎碎唸個幾句,表達自己對學校提供的設備的不滿,這樣的儀式也似乎傳遞著,音樂課學不好是設備不佳與我老師可無關喔,接著才開始彈奏。然後我們這一班小學生就開始張著嘴哇啦哇啦的唱喝著「青天高高  白雲飄飄  太陽當空在微笑~」,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小學音樂課。

小時候的音樂課,到底要幹嘛,我有理由把它搞清楚。楊老師充滿使命感的這段話再次把我從時光機中拉回到現實。
古典音樂是高妙、難得的人類文明成就,裡面包含了最複雜的聲音。我們通常無法直接就聽到那麼複雜的聲音,所以會有「聽不懂古典音樂」的慨歎。然而其實只要花一點點時間,訓練自己的耳朵自覺、主動地去追索多層次的聲音,再花一點點時間理解古典音樂中組構複雜音樂的基本規則,每個人都能夠「聽見古典音樂」。先聽見、再感受、再深入了解,這樣不只我們的生活中會增添很大的樂趣,並且我們的聽覺會變得比以前敏感許多,因而和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連結。
這是一門邀請大家每周一邊聽音樂、一邊建立基本音樂知識與能力的課程,唯一需要的準備--相信我們的耳朵應該可以聽到許多更美好、更豐富的聲音!
依楊老師的規劃這一系列古典音樂基礎課程共有四期,每期八堂課,第二期課程規劃如下:

2/13() 變奏的原理
2/20() 音高與調性
3/05() 聲音的色彩變化
3/12() 不同的器樂聲音
3/19() 音樂的結構
3/26() 快慢組合
4/02() 高低組合
4/09() 和聲組合

如果你沒來得及參加第一期也沒關係,這些課程是彼此獨立的,你可以選擇從現在第2, 3, 4, 1期學起,再來不及也沒關係,還是可以選擇 3, 4, 1, 2 期這樣的方式。(ps. 或是你也可以來逛逛小塔blog,看看小塔在音樂課中究竟學了什麼。)


你寫過曲子嗎?楊老師再次詢問。小塔還真的寫過耶。是小學音樂課的作業,小塔很認真的拿著家裡小小台的電子琴,邊彈奏邊把音符記錄下來,回想起當時,我真的很認真的寫這個作業,也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地覺得自己的曲子很好聽,只可惜小塔沒有遇到伯樂,成績並不怎麼理想,一個作業就終結掉小塔成為作曲家的夢。

通常我們是一個一個音符的寫,楊老師說:但作曲家可不是這麼作曲的,而是以「已有的成套規則」來寫曲子的。像是個迴圈般:作曲家作曲,聽眾聆聽後並回饋較易被接受的旋律。突然一個念頭浮上腦海,原來作曲家也是非常顧客導向的,而不是像少女小塔一樣寫出自以為好聽卻沒有市場的曲子。

變奏的原理是今晚的課程主題,而如何掌握「重複」「變化」是判斷變奏曲好壞的指標。
貝多芬的輝煌成就源自變奏曲,今晚就讓我們透過貝多芬來認識變奏曲。


曲目一:6 Variations

楊老師的授課理念是先聽見、再感受、再深入了解,而教授方式便是將主題與各變奏分別拆開播放,讓我們能慢慢學習聽見。當然這是在學習階段才透過拆解的方式來聆聽,而真正聆聽音樂時,當然就要一氣呵成才能為聆聽音樂帶來最大的樂趣。但是,畢竟小塔不是楊老師,只能轉貼youtube 上的音樂與大家分享。


Wilhelm Kempff: Six Variations on '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WoO 70 (Beethoven) - 1964

下面曲子是相同曲目,如果在前一首你還無法單靠聆聽來分辨出不同變奏,那麼下面動態樂譜應該可以幫助你聽出不同的變奏。

Beethoven. 6 variaciones WoO 70 sobre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de "La molinara" de Paisiello



曲目二:8 Variations

這一曲目你會感受到較強列的節奏感大小聲,在音樂的記憶上相較前一曲目略為難一點,因為休止符,但是,為什麼是休止符,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我…失憶了,完全想不出來老師說了什麼。另外,老師也提醒我們主題在那兒有重音及休止符,變奏時也會有。

在這一曲目,老師讓我們透過「主題+變奏」配對著聽,也就是「主題+第一變奏」、「主題+第二變奏」…,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更容易熟悉主題的旋律。最後老師再完整播放一次,並提醒我們這次聆聽完整曲目時要留意變奏與變奏間之關係,去思考為何此變奏被安排於另一變奏之後,透過思考又可聆聽出不同的趣味。



Beethoven, 8 Variations in F on Sussmayr's Trio 'Tundeln und Scherzen', WoO76


曲目三:10 Variations

這一曲我特地找了二個影片,同時滿足喜歡看樂譜及欣賞演奏家手部動作的讀者。夠貼心吧,哈哈其實是小塔自己愛看啦。

Brendel plays Beethoven 10 Variations on 'La stessa, la stessissima', WoO 73

Beethoven - 10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alieri (1799 ), WoO 73 [by Vadim Chaimovich]


到此,今晚課程我們學到什麼了呢?
  1. 變奏 variation
  2. 主題 theme
  3. 發展 development
以小塔程度只能記到如此,想了解何謂變奏曲,你可以參考台北愛樂管弦樂團blog。

看過「想樂」這本書的同學應該都可以理解老師說故事的能力,課程最後,老師也為我們說了 Diabelli Variations 的故事,想聽嗎?小塔只能幫大家找音樂,想聽故事,下次自己來上課囉。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1/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2/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3/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4/4)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