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源自聲音的自然規律,經過摸索產出人為規律/規範,發展出二條不同路線,一為如何遵循規範,另一為如何破壞規範,進而創造出好聽的音樂。而莫扎特正是「遵循規範」派的工匠式創作代表,而貝多芬則是「破壞規範」派的藝術家式創作者。所謂工匠式創作係指:做的與師傅一樣好,而藝術家式創作則指:師傅做過的徒弟就不能再做同樣的。而貝多芬的天份即在「破壞規則」。
開場才結束,楊老師隨即丟出:音樂的五元素,是什麼?音高、音量、音色、方向、速度。很爭氣的,被老師這二三次的隨機抽考下,當然是考不倒我們。
為什麼又提到音樂的五元素呢?是的,因為今晚我們的主題是音樂的快慢組合,也就是速度與音樂之間的關係。既然剛剛我們提到貝多芬的天份即在「破壞規則」,今晚就讓我們透過貝多芬 No.17 D Minor 暴風雨奏鳴曲來感受速度的變化。為什麼這首鋼琴奏鳴曲被稱為暴風雨呢?相傳是因為有人問貝多芬該如何彈奏此曲,而貝多芬的回覆則是請先去看沙士比亞的暴風雨,因而得名。
曲目一:Beethoven's Tempest Sonata movement 1
聆聽時請特別留意速度的變化。
DANIEL BARENBOIM-SONATA TEMPEST- BEETHOVEN- 1ST mvt
接下來我們來看著樂譜再聽一遍。
L.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17 Op. 31 No 2 in D minor "The Tempest" 1st Mov.
一開始由仿吉他撥弦聲帶出樂曲,接著,有注意到嗎?光是在呈示部第一主題,前6小節就出現了3個速度標記:Largo緩板→Allegro快板→Adagio柔板。當進入主題二,音高逐漸下降,感覺速度也跟著慢下來,而在70小節的地方出現了最高音距音,接著低音共振,感覺速度似乎又加快了。
來到了發展部:又出現了熟悉的仿吉他撥弦聲,你以為會出現主題一的弦律,但同樣的結構重複了3次,真是吊足了聽眾味口。發展部基本上是由主題一後半部加上主題二後半部組合而成,然後在140小節出現新元素,帶出再現部。
老師特別選了這個曲目,一方面讓我們複習音樂的結構,也讓我們認識速度對快、慢的意識在貝多芬後有了很大的不同。
曲目二:Beethoven - Moonlight (FULL) - Piano Sonata No. 14
接下來月光奏鳴曲,雖然分成三個樂章,但我們要一口氣把它聽完,因為這才是貝多芬要我們聽到此曲目的方式。
Beethoven - Moonlight (FULL) - Piano Sonata No. 14
此曲目第一樂章慢板、第二樂章稍快板、第三樂章非常快非常不安的極板,相信你也同意最精彩的地方就出現在第三樂章。而此曲目最悲慘的則是被命名為「月光」,相信這絕對不會是貝多芬所期待的,楊老師解說著,但也難怪會被以月光命名,若你只聽過了第一樂章,相信你也會同意,因為聆聽到這音樂的感受就好像看到月光投射到湖面一般。
當我們聆聽著這曲目時,讓我們想像一下貝多芬那個時代,這些聆聽音樂的人,熟悉了奏鳴曲式快、慢、快的節奏,而貝多芬卻以慢板做為第一樂章,從頭到尾以同一的速度演奏。以速度而言這是一個沒有速度變化的一個樂章。這也驗證了老師一開頭說的貝多芬是個「破壞規範」派的藝術家式創作者。
再提醒大家,當我們不能認知快慢,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聽什麼,也不會知道作曲家及演奏者究竟要傳達什麼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