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塔煮不停

2012-02-20

日行一善








早上下了公車,走沒幾步,發現前面幾步遠有個路人的鑰匙掉在馬路上,顯然他自己一點都沒發現。而在我的左前方有另一路人乙發現了,但他似乎猶豫著該如何是好。
鑰匙主人繼續往前走,我趕緊揀了鑰匙追上前去,拍了一下他並歸還鑰匙,他很驚訝地連聲道謝,我倒是有點害羞快步閃人。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我跟小塔二姐在日本自助旅行的一次經驗。我們在百貨公司裡,我看到一個男士的皮夾硬是從褲袋裡掉了出來,同樣地這位男士毫無所覺。我趕緊跑上前去揀起皮夾,並伸長手臂,因為語言不通,又怕他走遠了,我喊了一聲,這人正巧回頭,於是順利的把皮夾還給他。但是,不知是不是事發太突然了,他一臉疑惑接回了皮夾,但是好像沒跟我道謝,我倒是很擔心他以為我是扒手,因為我伸長手臂的動作以及與他的距離,實在很難不讓人誤會。^^

時間再往前推移到小塔小時候,有一次小塔跟著小塔二姐在等公路局車要去三峽外婆家,小塔眼睜睜看著一個婦人背著小孩擠上了車,但是一疊鈔票卻從口袋裡掉了出來,車門關上,只留下那疊鈔票靜靜地躺在馬路上。不知為何,小塔當時就是不敢上前去揀,而且在事發當時竟眼睜睜地看著那婦人被車載走。不一會兒,同樣在等車的人群中,突然有個外省老兵發現了那疊錢並上前揀走了,嘴裡似乎還洋洋得意地唸著。現在回想起這件事,還是很令小塔懊悔不已。

2012-02-14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變奏的原理

楊照古典音樂基礎課程 - 2012 春季班

2/13 Mon.
小時候大家都上過音樂課,還記得學了什麼嗎?

這個問題雖然只是老師課程的破題,但卻像時光機一般把我帶回了二三十年前。

上音樂課前,小朋友們得輪流當值日生到音樂教室去扛回一架基本上已經被調皮學生玩得有點破爛的風琴,扛啊扛著一不小心滑了手,這風琴就硬生生的摔到地上,有時若輪值的正好是一群瘦小的小學生,這風琴還會硬生生的被拖行在走廊上數公尺。好不容易扛回了教室,調皮的學生們總要趁老師還沒進教室前,亂彈一番,待上課鐘響,老師進了教室,正式上課前總會皺個眉頭對著風琴自顧自的碎碎唸個幾句,表達自己對學校提供的設備的不滿,這樣的儀式也似乎傳遞著,音樂課學不好是設備不佳與我老師可無關喔,接著才開始彈奏。然後我們這一班小學生就開始張著嘴哇啦哇啦的唱喝著「青天高高  白雲飄飄  太陽當空在微笑~」,這就是我記憶中的小學音樂課。

小時候的音樂課,到底要幹嘛,我有理由把它搞清楚。楊老師充滿使命感的這段話再次把我從時光機中拉回到現實。
古典音樂是高妙、難得的人類文明成就,裡面包含了最複雜的聲音。我們通常無法直接就聽到那麼複雜的聲音,所以會有「聽不懂古典音樂」的慨歎。然而其實只要花一點點時間,訓練自己的耳朵自覺、主動地去追索多層次的聲音,再花一點點時間理解古典音樂中組構複雜音樂的基本規則,每個人都能夠「聽見古典音樂」。先聽見、再感受、再深入了解,這樣不只我們的生活中會增添很大的樂趣,並且我們的聽覺會變得比以前敏感許多,因而和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連結。
這是一門邀請大家每周一邊聽音樂、一邊建立基本音樂知識與能力的課程,唯一需要的準備--相信我們的耳朵應該可以聽到許多更美好、更豐富的聲音!
依楊老師的規劃這一系列古典音樂基礎課程共有四期,每期八堂課,第二期課程規劃如下:

2/13() 變奏的原理
2/20() 音高與調性
3/05() 聲音的色彩變化
3/12() 不同的器樂聲音
3/19() 音樂的結構
3/26() 快慢組合
4/02() 高低組合
4/09() 和聲組合

如果你沒來得及參加第一期也沒關係,這些課程是彼此獨立的,你可以選擇從現在第2, 3, 4, 1期學起,再來不及也沒關係,還是可以選擇 3, 4, 1, 2 期這樣的方式。(ps. 或是你也可以來逛逛小塔blog,看看小塔在音樂課中究竟學了什麼。)


你寫過曲子嗎?楊老師再次詢問。小塔還真的寫過耶。是小學音樂課的作業,小塔很認真的拿著家裡小小台的電子琴,邊彈奏邊把音符記錄下來,回想起當時,我真的很認真的寫這個作業,也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地覺得自己的曲子很好聽,只可惜小塔沒有遇到伯樂,成績並不怎麼理想,一個作業就終結掉小塔成為作曲家的夢。

通常我們是一個一個音符的寫,楊老師說:但作曲家可不是這麼作曲的,而是以「已有的成套規則」來寫曲子的。像是個迴圈般:作曲家作曲,聽眾聆聽後並回饋較易被接受的旋律。突然一個念頭浮上腦海,原來作曲家也是非常顧客導向的,而不是像少女小塔一樣寫出自以為好聽卻沒有市場的曲子。

變奏的原理是今晚的課程主題,而如何掌握「重複」「變化」是判斷變奏曲好壞的指標。
貝多芬的輝煌成就源自變奏曲,今晚就讓我們透過貝多芬來認識變奏曲。


曲目一:6 Variations

楊老師的授課理念是先聽見、再感受、再深入了解,而教授方式便是將主題與各變奏分別拆開播放,讓我們能慢慢學習聽見。當然這是在學習階段才透過拆解的方式來聆聽,而真正聆聽音樂時,當然就要一氣呵成才能為聆聽音樂帶來最大的樂趣。但是,畢竟小塔不是楊老師,只能轉貼youtube 上的音樂與大家分享。


Wilhelm Kempff: Six Variations on 'Nel cor piu non mi sento', WoO 70 (Beethoven) - 1964

下面曲子是相同曲目,如果在前一首你還無法單靠聆聽來分辨出不同變奏,那麼下面動態樂譜應該可以幫助你聽出不同的變奏。

Beethoven. 6 variaciones WoO 70 sobre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de "La molinara" de Paisiello



曲目二:8 Variations

這一曲目你會感受到較強列的節奏感大小聲,在音樂的記憶上相較前一曲目略為難一點,因為休止符,但是,為什麼是休止符,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我…失憶了,完全想不出來老師說了什麼。另外,老師也提醒我們主題在那兒有重音及休止符,變奏時也會有。

在這一曲目,老師讓我們透過「主題+變奏」配對著聽,也就是「主題+第一變奏」、「主題+第二變奏」…,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更容易熟悉主題的旋律。最後老師再完整播放一次,並提醒我們這次聆聽完整曲目時要留意變奏與變奏間之關係,去思考為何此變奏被安排於另一變奏之後,透過思考又可聆聽出不同的趣味。



Beethoven, 8 Variations in F on Sussmayr's Trio 'Tundeln und Scherzen', WoO76


曲目三:10 Variations

這一曲我特地找了二個影片,同時滿足喜歡看樂譜及欣賞演奏家手部動作的讀者。夠貼心吧,哈哈其實是小塔自己愛看啦。

Brendel plays Beethoven 10 Variations on 'La stessa, la stessissima', WoO 73

Beethoven - 10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Salieri (1799 ), WoO 73 [by Vadim Chaimovich]


到此,今晚課程我們學到什麼了呢?
  1. 變奏 variation
  2. 主題 theme
  3. 發展 development
以小塔程度只能記到如此,想了解何謂變奏曲,你可以參考台北愛樂管弦樂團blog。

看過「想樂」這本書的同學應該都可以理解老師說故事的能力,課程最後,老師也為我們說了 Diabelli Variations 的故事,想聽嗎?小塔只能幫大家找音樂,想聽故事,下次自己來上課囉。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1/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2/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3/4)

 Brendel · Beethoven: Diabelli Variations (4/4)

2012-02-13

小塔爸媽的50年金婚趴



小塔媽的國曆生日與農曆的50年金婚紀念日很接近,於是上週日(2/5)我們幫她跟小塔爸小小慶祝了一下,很湊巧的二舅媽與表妹們也正巧來訪。


因為比賽沒辦法回來的足球小將也以分身方式親臨現場。


代理神父先是問了小塔爸,您願意再娶小塔媽為妻嗎?( ps. 我們忘了事先告訴小塔爸,金婚紀念日這件事,小塔爸一時似乎還搞不清楚我們在做什麼?)

代理神父再問小塔媽,您願意再嫁給小塔爸為妻嗎?

一陣扭捏推遲後,這對老夫妻還是選擇了彼此。

原本還開開心心的小塔媽一下子就飆淚了,讓在場很多人突然間都濕了眼眶。

小塔媽對小塔爸怨嘆滴說:你都騙人啦,說什麼老了後要載我去環島…鳴~搞得小塔爸也一秒飆淚。

害得導演兼攝影師的我,都不知道何時該喊卡了。




昨晚(2/9)我看著"愛上冠軍醫生",在第二次的國手選拔賽中,柳尚峰在與好友朴志軒的延長賽時發生了意外導致下半身癱瘓,為了拯救身殘的尚峰及充滿罪惡感的朴志軒這二位選手,選手村的醫務室長(也是個受到運動傷害的受害者)他來到尚峰病床前講了下面這段話:

可是怎麼辦,從意外發生的瞬間,你們二個變成了生命共同體。
如果你哭一輩子,他也會跟著你哭一輩子。
如果你試著微笑,他也會跟著你微笑。
既然意外已經發生了,與其恨著他活下去,讓彼此輕鬆點,痛苦也會減輕一點吧。

小塔爸與小塔媽在50年前結為連理的那一刻,二人早已成了生命共同體,而當幾年前意外發生的那一刻,我想這意外也讓這連結變得更為強烈了吧。

2012-02-09

比手劃腳原來不簡單

昨晚部門春酒,承辦同事安排了「比手劃腳」的遊戲,就是四人一組,每人有30秒時間,第一個人比動作給第二個人看,然後再由第二個人比給第三個人,第三個人再比給第四個人看,最後由第四個人寫出答案─答案是四個字的成語。



這個遊戲真的是看過很多次了,但是自己下場比劃一番卻還是頭一遭。原本以為反正就是copy前一位的動作傳給下一位就是了,沒想到似乎沒那麼簡單。

志浩老師的認知心理學課程裡提到記憶的歷程:編碼、儲存、提取。來看看在這遊戲裡我的記憶歷程出了什麼狀況。

第一題時,我只是很專心的「看」動作並努力的「猜」,四個字中我的前手只比了三個動作,當我一轉頭想比給下一位看時,我沒料到的情況發生了,我竟然不太記得動作是什麼了,也就是它們似乎從我的記憶裡消失了,還好它們並不真的消失,只是提取記憶的過程出現了點困難,最後我還是即時的把它們給想了出來。

有了前車之鑑,第二題時,我除了專心的「看」努力的「猜」我還挪了一些心智去「記」動作,也就是更留意在「編碼」的歷程,我的大腦如何分配資源我不太確定(應該是看>記>猜),但很確定的是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把動作「記住並複製」出來。這回,我的前手完整的比出四個動作,但其中有個動作竟然跟前一題重複,真令人傻眼。我一回頭努力的回想並比劃那四個動作,但比劃完後我前手告訴我,其中有一個動作錯了,顯然我的記憶彼此干擾了。

第三題也是最後一次讓我實驗自己的記憶策略的機會,這次我決定除了「看」及努力的「記」似乎不是最佳策略,所以這次我決定跟著「做動作」。結果,果然比較有用耶。雖然我還是猜不出來,但是至少我「記住並複製」出了動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