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家百貨公司打折的方式並不只是單純按照定價給予固定折扣,
而是限期30天內隨著時間,一步步有計劃地按照一定比例增加折扣(例:前五天九折,前十天八折,第十五天五折,二十天三折…,你覺得消費者會是最後贏家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消費者會是最後贏家,我的回答則是:「那可不一定」。
稍有瞭解的顧客都知道,在三十天的期限之內,隨著時間過去,同一件商品隨著時間流逝都會變得更便宜,但無法預測的是,是不是有其他顧客也在注意這件商品,會不會有人在價格降到最低點之前搶先下手。最低價格是促使顧客等待的誘因,可是在等待的過程中,許多失望的顧客學習到,你必須擔負商品被其他人買走的風險;另一方面,太早下手又代表著放棄省錢的機會,同一件商品只要稍等一會兒就會變得更便宜。在太早與太晚之間,消費者彷如遊走在剃刀邊緣。
荷蘭阿斯米爾鎮鬱金香花球的拍賣會,一切程序都與傳統拍賣手法反向來進行,沒有主持人有節奏地反覆重述價格,而是把起價記錄在一個看起來像時鐘的表面,但這不是真的時鐘,上面的數字不是用來指示時間,而是代表價格,指針也只有一個,而不是二個。這根指針會慢慢往低價的方向轉動,直到任何一位買家按下按鈕,停止時鐘的轉動為止,第一個按下按鈕的買家就是得標者。
以上二個例子都是採用相同的銷售手法,而這個手法是運用了經濟學中的「消費者及生產者剩餘」概念而來。請看看以下圖解:
上圖表示:一項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為「0A CQ1」的面積,而消費者只需支付「0BCQ1」這個面積的金額,因此產生了藍色區塊「ABC」的消費者剩餘。
上圖表示:一項商品生產者所負擔的成本「0A CQ1」的面積,在以P1價格銷售後可獲得紫色區塊「ABC」這個面積的生產者剩餘。
在荷蘭式拍賣場景中,耐不住性子的消費者若在P1價格即按下按鈕,其消費者剩餘將減少只剩圖中綠色三角形的部份,若消費者仍耐住性子直到P2價格才按下按鈕則生產者剩餘將只剩咖啡色的三角形,在此情況下消費者就會是最後贏家。
三本經濟學入門的推理小說「
邊際謀殺、致命均衡、奪命曲線」推薦給你:簡單易懂的經濟學概念你也可以這樣輕鬆學。^___^